推行實坪制房價真的就會降下來嗎?
- Hank漢哥
- 2023年6月29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2023年6月30日
要發表這種政治不正確的文章,就要有一種「雖千萬人吾往矣」的心理準備,並非我不贊成實坪制的推動及落實,而是真心認為意義不大且非必要,我也一直覺得這種月經文,就是每次選舉前最適合操弄的一個假議題。
多數提倡實坪制的人,訴求大概都是「只登記室內實際使用面積」、「拒絕花大錢買無用公設」、「藉由實坪制降低房價」、「不要讓房屋坪數灌水」等等,並且舉出世界其他國家,除了中國大陸跟香港外,幾乎全部都是實坪制登記。
台灣目前在房地產交易市場上,我們所謂的「權狀坪數」是房子的坪數加上車位坪數(若無車位就是單純登記房子坪數),而房子坪數是指「主建物」+「附屬建物」+「共有部分」。
主建物:室內實際面積扣掉陽台(客廳、餐廳、廚房、房間、衛浴、室內走道等等)
附屬建物:陽台(2018年後申請的建照,也就是目前線上幾乎所有的新建案,只有陽台會被登記到權狀,並且陽台坪數可計入售價內)。至於早期附屬建物還有花台、雨遮,在2018年之後都不得再計入附屬建物內銷售。
共有部分:即公設。包括全體區分所有權人共同持分的大公(大廳、管理室、社區室內活動空間等),以及特定區分所有權人持分的小公(梯廳、廊道等)。要特別注意的是,「停車位面積」一般來說不能計算到公設比當中。
公設比計算公式:共有部分(扣除車位面積)÷[主建物+附屬建物+共有部分(扣除車位面積)]
在建築物的權狀上,也會將上述面積分別顯示出來(以國際通用的平方公尺為面積單位),包括主建物面積、附屬建物面積、共有部分面積(包含持分權利),另外,在現行預售屋買賣合約書當中,都必須加註「主建物面積占本房屋登記總面積之比例」,所以我覺得像這樣昭然若揭的資訊,應該不至於發生混淆客戶對於坪數上認知錯誤之虞。
網路上許多人大聲疾呼、力求改革的部分,大概都是認為若將公設面積拿掉,再以房子總價回推每坪單價,那每坪單價勢必會比現在高出許多,所以現在房子的單價,都是將公設灌水進去而稀釋了,真實的房價更貴、更離譜。
EX:假設一間50坪的房子總價2000萬,公設比35%,換算單價下來每坪40萬;但提倡實坪制登記的人認為,50坪裡面有35%(17.5坪)都是公設,房價不能這樣算,應該只能計算扣掉公設的那32.5坪,才是所謂的實坪制,所以房價應該是2000÷32.5=61.5萬,這才是真實沒有被公設灌水的房價。
這種沒被灌水的房價才能實際反映出台灣房價有多麼貴!換另一個算法,若是以此邏輯來推算實坪制者心中的合理房價,就會變成32.5×40=1300萬。
但是我們剛剛講的公設無論大公或小公,在興建過程當中,都需要營造成本,營造商一定會跟建商計算這些建築面積的費用,也就是樓地板面積多少,營造商會全部計算進去,當然,這些最後都會反映在房價上,不論實坪制與否,糾結在每坪單價上實在沒有太大意義,買房子最終會回歸到總價,總價是否負擔的起才是重點。
我現在住的地方,是民國106年底向建商購買的預售屋,當時的法規是雨遮「計坪不計價」,但民國107年以後申請的新建照,雨遮都是「不計坪不計價」(那時候建商也有特別提醒我們這一點),很多人都說這是邁向實坪制的第一步。
如今幾年過去,非但沒有推動實坪制,我的社區後來有一些住戶搬離,將房子出售,放到成屋市場後,雨遮反而又可以計坪計價了,雖然雨遮坪數小到只有0.7坪,但也凸顯了實坪跟虛坪絕非台灣高房價的問題所在。
我並不認為推動實坪制就能有效降低台灣的高房價,說真的,貪婪的人性會在所有不動產交易市場中,表露無遺。買的時候都希望愈便宜愈好,賣的時候都希望愈高價愈好,從地主到一般民眾,誰的心態不是如此呢?
最近跟北屯機捷這邊的仲介聊天,發現這個區域目前有幾個案子交易量不低,甚至客戶指名度特別高,其中一個建案正是剛交屋不久的新成屋,我問仲介為什麼這個案子這麼好賣?難道是因為對面有好市多跟全聯?
仲介回答,這是原因之一,不過很多年輕人一進到他們大廳,看到氣派奢華又琳瑯滿目的公設,就一眼愛上了。

Comments